Menu
中心聚焦生态文明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重点开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污染防控等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发改委项目“生态环境状况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基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受损热带低地雨林的生态恢复机制”“海南长臂猿生境维持与恢复机制”等。
申报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自贸港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实验室,获批海南蓝碳国际研究中心、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
聚集了包括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在内的国家级人才7人,54支创新团队。
1.海南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1)诊断土地利用变化
发现部分流域建筑用地侵占耕地现象严重
(2)评估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发现国家公园内部植被长势优于园外,植被生长更好
(3)评估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效果
海花岛植被恢复有明显成效
2.小海及毗邻海域陆海统筹污染防控与生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万宁小海是海南省最大的潟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生产及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陆域水土流失、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污染等导致小海及周边水域水质不断下降、原生红树林及海草生境被破坏、典型生物资源濒临灭绝。
“陆海统筹,以海定陆”开展小海生态环境治理,具体内容包括:
1.小海上游流域及河道两岸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
2.小海流域面源污染发生和迁移转化规律及陆海统筹污染防控
3.多营养级生态养殖与陆基珊瑚有性繁殖技术研发与示范
4.底栖生物与特色鱼类保护关键技术与示范
以对水质敏感的海草和珊瑚为参考对象确定水体环境阈值,构建陆海统筹污染量化管理模型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耦合提出科学的污染管理措施
主要合作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中国科学院
天津大学
南京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德国莱布尼兹热带海洋研究中心
3.典型热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禁塑用手持式拉曼光谱仪现场快速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对手持式拉曼光谱仪进行结构优化,结合海南“禁塑”相关现场监督检查的技术需求,建立了一次性塑料制品中不可降解塑料成分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并编写了地方标准。
解决海南不可降解塑料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难题,为市场监督执法闭环管理提供支持。完善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对于有效治理全省“白色污染”、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授权发明专利4件,地标、团标2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20余名。
5. 新一代海水降解塑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面向海南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需要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研发海水降解塑料和塑料降解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塑料降解技术” 2019年IUPAC评选的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10大变革性技术之一
1.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技术
▶ 通过机构调整服务学科建设,构筑服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平台;
▶ 成立太阳成集团tyc234cc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助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 开展热带雨林保护研究,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 积极开展海南长臂猿监测,保护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星物种。
1.基于生源要素生地化循环厘清海陆互馈机制
全球变化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和改造了近海环境生态系统,造成缺氧、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诸多环境问题;厘清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对近海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温室气体排放、自净能力等方面的过程与调控机制,实现“以海定陆、海陆统筹”下的污染防控和减排增汇。
2.建立海陆统筹污染防控与蓝碳评估管理模型
应用:明晰海南岛陆源氮磷排放时空变化规律,为指导农业绿色发展和减排增汇奠定基础
3.海洋氢能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聚焦我国和海南省“清洁能源”和“海洋科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高性能光电催化剂的可控构筑、性能评价、构-效关系和机制解析为途径,以实现催化剂的规模化均一合成、反应器件及技术装备工程化研发为目标,开展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项目研究成果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0余篇,包括Science、J. Am. Chem. Soc.、Nat. Commun.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60余名;所开发的“氢” 健康系列产品累计产值达千万元;项目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和海南省“氢能”战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构建的“要素多元感知-数据高效融合-业务职能决策”土地资源智慧治理体术体系已在全国15个省耕地保护相关业务中广泛应用
聚焦热带岛屿生态空间、人居环境规划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