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太阳成集团tyc234cc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海大轶事 正文
校园文化
1983年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创办的台前幕后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

蔡 葩

1980年前后,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知青回城大潮,海南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人才流失现象。于是,建立一所综合大学,培养大批扎根于本土的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

光阴似乎轻轻划过,20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似乎还响在耳边。

1981年2月20日,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召开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筹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认为在“大力发展海南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海南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不论从政治影响或从海南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来考虑,现在都有必要复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

会议提到的“复办”两字,让知情者联想到1947年开办、1950年停办的私立太阳成集团tyc234cc,它和1949年建校的海南师范学院(后并入华南师院),曾是海南历史上唯一的两所高等院校。可惜的是,它们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或被整顿或被调整合并了,几百万人口的海南岛竟然没有一所自己的大学! 1959年筹建的海南师专,直到80年代初还只是一所专科学校。

30多年后提出“复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在很多人心中激起波澜。在“复办”的背后,也有着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艰难历程。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时任海南师专党委书记兼校长的李光邦先生。他是积极筹办海大、又是筹备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已经高龄83的李老忆及当年情形,仍感慨嘘唏。“在中国经济刚刚复苏、某些秉权者的观念还很僵硬的时候提出复办大学,所受到的阻力大大出于我们的想象。”李老说。

办“海大”:海内外的共识

李老回忆:“早在1977年春,海南籍的美国加州索玛诺大学教授林汉生博士便向有关方面提出海南应该办一所大学的建议;同年4月,他率领几位美国友人来海南参观考察,和我交谈中又提出办大学的问题。6月,他返美后给我写来一封信,再次提及办大学的建议:‘海南情况比较特殊,依一般认识,海南人口将近500万,而资源之丰富,很少地方可以比拟,依理可以建立一间比较健全的大学。至少应有工学院及工业专科学校’。这是他第三次建议了。

“他的建议同当时海南有识之士的意见是一致的,因此,我将他的建议和自己的观点,向中共海南区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南区党委)副书记林树兰同志正式提出筹建大学的建议。树兰同志诚恳地接受我的建议,并同意提交海南区党委讨论。不久,树兰同志对我说:‘海南区党委认为目前办大学的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行讨论。’”

直到1980年7月,教育部肖岩副司长带几位同志来海南师专视察指导工作。李光邦等筹办海大的念头再次涌动。他向她汇报工作时着重提到海南应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得到了肖岩的赞同。她说,你们可以把这个意见向教育部写个报告,也给我寄一份,以便我在部里帮你们做工作。1980年冬,经多方运筹,海南区党委作出了关于筹办海大的决定。这个决定在海南上下得到空前的呼应。

筹办海大的第一个方案

“1980年11月,林树兰同志特地到海南师专找我,传达了海南区党委关于筹办海大的决定,要我负责起草方案。我立即主持召开了海南师专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如何制订方案,并指定卓蔚然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李老继续讲述,“在酝酿、讨论方案中,大家提出各种意见。有人主张以海南师专为基础,建立新海大;有的提出将海南师专、海南医专、海南农学院(海南区党委批办的,未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合并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有的建议另找地方单独办,干部和群众对办大学非常关心。经过反复酝酿、研究后,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当前国家处于调整时期,从国家和海南的情况出发,以海南师专为基础建新海大是切合实际的,既少花钱,又容易取得上级的批准。我们根据多数人意见,在方案中倾向于以海南师专为基础筹办,并于11月底将方案送交树兰同志。”

1981年1月中旬,海南区党委正式讨论通过筹办海大的方案,同意以海南师专为基础,在海南师专的校址上筹办海大;并在此基础上以海南区党委、海南行政公署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关于筹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报告。“1981年3月,我们将海南区党委的批文和报告带到广州、北京,向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国务院教育部请示关于筹办海大问题:所以我称之为筹办海大的第一方案。”李光邦说。

在广州遭遇冷水战

筹办海大的报告,经海南区党委,海南行政公署签发后,李光邦和海南区党委常委、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黄大仿商定,春节后动身北上。

“记得是1981年3月1日,我和黄大仿、黄良乙、邓坚乘飞机抵穗。当我们热情高涨地递上报告给广东省文教办、高教局有关领导时,迎头泼来一盆冷水。没等我们汇报完,主管领导便说,‘目前中央精神是调整,不是发展,海南办大学的条件不成熟’,‘报上国务院也不会批的’,等等。尽管我们反复说明办海大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他们还是坚持己见,不同意再考虑。”

没有高教局的支持,下一步该怎么办?李老回忆,回到广州入住的招待所后,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要说服高教局领导改变态度,支持我们办大学是不可能的。怎么办?遇难而退,收兵回朝,还是知难而进,到北京去争取支持?“最后我们认为筹办‘海大’是海南人民的大事,它关系到培养人才,开发海南,加快海南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绝不能遇难而退。”

北京,中央,这四个字眼此刻在他们的心中闪现光芒。走,到北京去!建设“海大”的路还很漫长。

1981年3月1日,黄大仿、李光邦等将海南区党委的批文和报告带到广州、北京,向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国务院教育部请示关于筹办海大问题。这历时近一个月的旅程,在海南教育史上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他们在北京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支持和帮助,创办海大的信心重新被点燃起来。

20多年前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创办成功,有赖于当时海南各界精英的通力合作,海外学人、海南侨胞亦呼应热烈,出谋献策、出钱出力者众。那一份炽热的爱国爱乡之情,值得永远铭记在海南创业史上,以激励后人。

批准筹办 上下欢腾

“当初的筹办者在建校问题上虽有过不同的个人意见,但在共同办好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大事上,却是热情所至,各尽所能的。”9月22日,记者再访时,原海南师专党委书记兼校长李光邦先生回忆道。“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克实副院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王照华副部长、教育部李琦清副部长、常务副部长高沂等近日看到我们想要创办大学的决心,都表示积极支持我们。我们请求教育部给我们写一个书面意见带回广东去,作为教育部同意我们筹办海大的依据。高副部长同意了,内容是:‘广东省高教局:海南行署副主任黄大仿同志来我部汇报筹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问题,根据海南地区的特殊情况,我部原则上同意以海南师专为基础筹办大学,请你局与海南行署具体商量,并请示省人民政府决定。如同意筹建请按新建高等学校的批准程序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报告。——教育部办公厅1981年3月13日(教计事字第24号)’。”

“此次北京之行真可谓不辱使命,在广州逗留四天后,我们于3月26日返回海南。海南区党委对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想方设法地完成了批建任务予以表扬。”李光邦说。

于是,海南区党委、海南行署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写了关于成立海大筹委会的报告,经正式批准后,于1981年6月20日正式成立了“太阳成集团tyc234cc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筹委会经过二年零四个月的紧张筹备,各方面工作基本就绪,经国务院批准,于1983年10月5日在海南区党委礼堂举行太阳成集团tyc234cc成立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大会。海大第一任党委书记林施均、校长林英在大会上发表讲话。至此,新时期的太阳成集团tyc234cc终于拉开了隆重的一幕。

李光邦说,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教育部批准筹办海大的消息传出之后,从北京到海南,从国内到国外,莫不振奋、鼓舞。在北京工作的海南前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林修德副主任,中央军委防化部吴克之部长,著名数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私立太阳成集团tyc234cc校长范会国教授等,闻悉此消息后,都纷纷寄语海南,这些从不忘记海南发展的“老海南”都说海南办大学,是关系到培养人才,开发海南、建设家乡,造福后代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海南几百万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

海南各界人士知道教育部批准筹办海大,从学校到机关,从城市到农村,全岛各族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时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筹委会办公室主任,现年88岁的林彦先生回忆说,他当时还是海南师专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时过20多年,当年创办海大的情景仍然一一在目,那种和艰辛交织的种种热情和不同的意见,曾经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这过程中值得追忆的还有华侨的热情,“我们还从来没有在这么短时间内接待过那么多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我们不断接到侨领、知名人士纷纷的来信和来电,表示祝贺,各地琼侨纷纷表示要在财力、物力方面支持海大建设。”

人们不会忘记一个叫作陈学忠的名字,他是旅日琼籍归侨,少小离家,总想着为家乡的教育做一点事。陈先生率先表态,愿意在十年内资助海南培养100名留日学生,由他出钱,海南送人,每年10人,毕业回海南后绝大部分在海大任教。遗憾的是,当计划进行到半途,却因执行中出现的种种因素而中止。

在这场空前的建设海大的热潮中,琼侨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赤子之心值得历史铭刻。开学之初,香港海南商会的黄坚、吴多泰、周成泰三位知名人士便捐资450万元,决定合资兴建一幢40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大楼,这就是今天伫立在海大校园的“泰坚楼”。

泰籍华人陈起江先生带团回国探亲,闻悉故乡办大学,主动带团来到筹委会参观访问,给还没有成型的海大赠送锦旗、照像留念,香港周成泰先生捐赠复印机一部。一直关注海大创办的美籍华人林汉生教授,以美国中华图书基金会名义,给海大捐赠外文书籍18000多册,以及英文教学录音带一批,这对初办的海大无疑是一大笔不可低估的精神财富!此外,林汉生教授还积极选派专家、教授回来讲学、办班,以提高海大的教师水平。从解放前创办的私立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到现今的新海大,海南教育得到琼籍华侨慷慨的支持。

无畏勇气 后辈铭记

当年建设海大的当事人,有的已不在人世,海大第一任党委书记林施均、校长林英也离我们远去。想当年他们分别被家乡的父老从西安交通大学和江西大学请回故土来,与大家一起在海甸岛的那一片海水、滩涂上建设海大,历尽艰难。其情其景,令人感慨。

现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师资力量、学术水准、招生规模等已有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岁月如水流逝,人们怀恋的是,当初创办一项利在千秋的事业时,那种大无畏的勇气,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本文原刊载于2006年9月26日《海南日报》,收入本书时标题有所改动。)

上一篇:草房大学

下一篇:海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闭